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们,尊敬的各位家长、各位老师、各位来宾:
大家上午好!
今天,我们欢聚一堂,共同为我院的14位博士、134位硕士、56位学士庆祝这个光荣时刻——毕业典礼!看着你们身着学位服,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,作为院长,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骄傲和欣慰!而今年,对我们学院而言意义尤为非凡。九十载岁月如歌,一代代学子从这里扬帆起航。今天,厚重的历史荣光与蓬勃的青春朝气在此刻交汇,令人心潮澎湃!
回望学院九十载征程,恰似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。从最初的采冶系起步,发展至今拥有两个学科、三个专业,成为拥有国重等4个国家级科教平台、100余名专职教师、在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重镇,培养了李晓红、朱合华、吴刚等杰出校友。在这众多杰出校友的背后,有一位如“宝”般的前辈,他与重大同龄,1949年考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数学系。1950年,为了国家需要,他毅然改学工科,重新报考大学。1956年,他来到重庆大学任教,69年来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。这位前辈就是新中国最美奋斗者、我们最敬爱的鲜学福院士,他也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榜样,学习他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操守,学习孜孜不倦、严于利己的品质,学习依然以一颗年轻的心走在追梦的路上、为最初的坚持而砥砺前行的精神。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学子也能够以鲜院士为榜样,在未来的路上不忘初心、奋勇前行。
而今,周湘贵、秦建旭、许文锋等93名同学选择投身矿业、能源领域生产一线,为国家能源建设保驾护航;刘帅、刘岳、马嘉威等53名同学选择进入国有企业、科研设计单位,为制造业升级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;饶玲瑜、魏仪、王帅等24名同学选择成为公务员及基层选调生,扎根重庆、奔赴四川、浙江等祖国各地,为基层人民的美好生活奉献青春;更有韩雪峰、熊紫阳、唐璐宣等34名同学选择继续深造,在学术的海洋中探索创新。重庆大学“研究学术、造就人才、佑启乡邦、振导社会”的办学宗旨,已深深融入我们学院的血脉。今天,这份沉甸甸的接力棒,正式传递到你们手中!
同学们,还记得你们初入校园的模样吗?那时,新冠疫情仍在肆虐。许多人的大学第一课始于云端;本该热闹的校园、图书馆、实验室,一度变得空旷而安静。那段特殊的时光,实属不易!但正是这份“不易”,锤炼了我们所有人——包括老师们——在变化中寻找方法,在挑战中发现机遇的能力。隔着屏幕,我们热烈讨论;条件有限,我们潜心钻研。这份磨砺出的适应力、坚持力和乐观精神,正是你们青春最闪亮的注脚!乌云终散,阳光普照。回归常态后,你们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,研究生、本科生队伍勇夺联赛冠、亚军,学术研究也取得了新的突破。学院同样迈上新台阶: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开启新征程;近三年引进教师40余位,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4位、“四青”人才达到10位;矿业工程、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迅猛,碳储科学与工程、智能采矿工程等新专业持续引领前沿……你们陪伴学院成长,学院也见证了你们的蜕变。
亲爱的毕业生们,扬帆起航的时刻就在今天。临别之际,我想将学院九十年积淀的星光,化作几句肺腑之言赠予你们:
亲爱的本科毕业生们: 你们如同整装待发的探险家,广阔天地正待你们驰骋!四年大学,赋予你们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开阔的视野与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勇敢地去探索未知吧,跨领域的碰撞,往往能迸发出最耀眼的火花!
亲爱的硕士毕业生们: 你们已在专业领域打下坚实基础,这是你们的优势。但请谨记:既要“钻得深”,也要“看得广”。正如近日《人民日报》报道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,上海大学的硕士,他的卓越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硕士期间的积淀与启发。愿这带给你们鼓舞与思考。
亲爱的博士毕业生们: 你们已站上知识探索的最前沿,是人类认知边界的开拓者。你们的使命,就是挑战那些“无人知晓答案”的难题。希望你们秉持学院九十年来“资安”精神的薪火,以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求索,去发现新知,为人类的知识殿堂添砖加瓦!
在这里,有些特殊的来宾,各位家长!我要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!谢谢你们!是你们默默的付出、无私的支持和深沉的爱,一路托举着孩子们登上今天这个荣耀的舞台。学院九十年的辉煌篇章,同样凝聚着每一位家长的信任与奉献!
九十载星光璀璨,照亮了无数求知者的道路。亲爱的同学们,几天后,你们将开启人生新篇章。同时,我们的学院也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——崭新的工科大楼、科学中心即将启用。让我们彼此祝福,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时代洪流中,奋勇向前,再创辉煌!更愿你们:
人生之路,步履铿锵!
探索之路,好奇永驻!
成功之路,不忘初心,心系家国!
出发吧,亲爱的同学们!祝福大家前程似锦,鹏程万里!
谢谢大家!